深秋时节,气温一路走低,一个让养殖户们极其头疼的问题正悄然逼近——水霉。有经验的养殖户都清楚,每年当水温降至20度以下时,水霉就会开始兴风作浪,成为低温期间养殖的一大顽疾,很多养殖朋友对此谈之色变。一个小小的水霉,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威力?其实,并非它难以摆平,而是很多人不知道它有三颗隐藏极深的“雷”,一旦触碰,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将前功尽弃。

第一颗雷:处理水霉后不及时肥水
踩到这颗雷,那可真是冤大头。前面的处理步骤都做对了,就因为忽视了肥水这一步,结果功亏一篑。要知道,水霉在水瘦的环境中会疯狂繁殖,尤其是在浑浊水、有机质过多的黑水里,其繁殖速度更是惊人。在处理完水霉后,第一时间把水肥起来至关重要,这样才能稳固处理效果,防止水霉再次肆虐。比如,有的养殖户在处理完水霉后,没有及时肥水,没过几天,水霉又卷土重来,之前的药费和时间都白费了。所以,处理水霉后及时肥水是必不可少的环节。
第二颗雷:全然不顾及鱼的体质
很多养殖朋友在对待水霉问题时,采取的方式简单粗暴,就是重复用药。三次、四次甚至五次用药的情况屡见不鲜,更有甚者,我曾见过有人连续使用8次硫醚沙星还不罢休。当年高考要是能有这份执着劲,人生轨迹或许都能改写。然而,这种做法的结果却是把池水弄得要么清汤寡水,要么浑浊不堪,藻相全无,导致池塘缺氧、毒素过重,把鱼的抵抗力消耗殆尽。要知道,抵抗力可是阻止鱼病的最后一道屏障,一旦这道屏障被攻破,鱼病必然找上门来。所以,当处理了两三次药物还没有效果时,赶紧把水肥好才是明智之举,这才是真正的“王炸”。
第三颗雷:错把烂身当水霉来搞
这颗雷一般发生在春节后的早春时节。很多池塘的鱼因为越冬综合症出现烂身现象,然后在烂身处会长出白毛。有些朋友一看到白毛,顿时就紧张起来,马上开始用药杀灭,结果却适得其反,就像踩到了地雷一样,引发了更严重的问题。其实,此时正确的做法是通过增加溶氧、净化水质、内服消炎等方式来处理烂身问题。当烂身情况得到改善后,水霉自然也就会消失了。比如,有的养殖户在发现鱼烂身后,没有盲目用药,而是先增加了池塘的增氧设备,同时使用了水质净化剂,并给鱼内服了消炎药,没过多久,鱼的烂身情况就得到了明显改善,水霉也随之消失。
还是那句话,肥水才是防控水霉最好的方法。当你在处理水霉问题时遇到困难,怎么也搞不好时,别再盲目折腾了,拼命肥水才是正确的选择。只有把水肥起来,为鱼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,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霉问题,让养殖更加顺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