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EWS
紧密跟随国家产业指导及技术发展
水产养殖藻类管理全攻略:精准识别与科学调控浏览数:21

在水产养殖领域,藻类管理堪称日常水质调控的核心任务。不同藻类在生长特性、营养需求以及对养殖环境的影响方面,均存在显著差异。精准识别各类藻类并实施科学管理,对保障养殖效益、降低养殖成本以及减少病害发生起着关键作用。

640 (3).png

一、不同藻类的识别与特点及操作建议


1. 绿藻(小球藻、栅藻)

外观特征:水体呈现嫩绿色或黄绿色,透明度处于30 - 50cm之间,在晴天能够看到气泡上浮。

养殖益处:能够提供稳定的溶氧,特别是在晴天午后,溶氧量可达10mg/L以上;可作为轮虫、枝角类的饵料,间接支持鱼虾苗的生长;还能抑制底泥中有害物质的释放。

潜在风险:若过度繁殖,可能导致夜间耗氧过高,凌晨溶氧可能会低于3mg/L。

养殖户操作建议:

施肥策略:采用尿素(氮肥)搭配过磷酸钙(磷肥),按照N:P = 12:1的比例进行配比,每亩每次分别施用0.5 - 1kg。

控制密度:当透明度小于30cm时,泼洒腐植酸钠,用量为1kg/亩,起到遮光作用。


2. 硅藻(舟形藻、角毛藻)

外观特征:水体呈茶褐色或黄褐色,水面没有浮膜,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硅质外壳。

养殖益处:具有较强的耐低温能力,适宜在15 - 25℃的环境中生长,是春秋季的优势种;富含ω - 3脂肪酸,有助于促进鱼虾的免疫;其代谢产物无毒,且pH波动较小。

常见问题:当硅酸盐不足时,容易被绿藻取代。

养殖户操作建议:

每月泼洒硅酸钠(Na₂SiO₃)2次,每亩用量为1 - 2kg,以维持SiO₃²⁻浓度大于2mg/L。在低温期管理方面,早春水温较低时,配合使用EM菌(500mL/亩)分解底泥有机质,释放硅元素。


3. 蓝藻(微囊藻、鱼腥藻)

外观特征:水体呈现蓝绿色,表层有类似油漆状的浮膜,可闻到腥臭味,pH常常大于9.0。

危害表现:会释放微囊藻毒素,导致鱼虾的肝胰脏受损;夜间大量耗氧,容易引发鱼虾浮头;死亡后会产生硫化氢等有害物质。

爆发诱因:高温(大于28℃)、高磷(PO₄³⁻大于0.1mg/L)以及静水环境。

养殖户应急处理方案:

物理清除:在下风口使用密网捞除浮膜,并将其集中深埋,避免毒素扩散。

化学杀灭:局部泼洒过硫酸氢钾复合盐,用量为200g/亩,同时夜间增氧机全开。

后续修复:次日施用乳酸菌(5L/亩)搭配红糖(2kg/亩)分解死藻,补充硅藻种。


4. 甲藻/裸藻(红色水华)

外观特征:水体呈红褐色或酱油色,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鞭毛运动。

危害表现:会分泌藻毒素,导致鱼虾拒食;白天pH大于9.5,夜间溶氧会骤降;藻体死亡后水体会发黑发臭。

爆发条件:有机污染严重(COD大于15mg/L)、缺氮富碳。

养殖户应对措施:

切断营养源:停用有机肥,改施硝酸铵钙(氮肥),将N:P比提高至20:1。

生物竞争:投放光合细菌(10L/亩)消耗小分子有机物。

改底增氧:使用过氧化钙(5kg/亩)氧化底泥,配合涌浪机打破水体分层。


二、藻类管理的核心要点


1. 日常监测与记录

简易判断法:

看水色:绿藻对应嫩绿色水体,硅藻对应茶褐色水体,蓝藻对应蓝绿色水体,甲藻对应红褐色水体。

测pH值:早晨pH小于7.5可能表示缺藻,午后pH大于9.0可能意味着蓝藻暴发。

查溶氧:凌晨5点溶氧大于5mg/L为正常,小于3mg/L则需要紧急增氧。

监测工具:便携式水质测试盒(重点检测氨氮、亚盐、磷酸盐)、显微镜(200倍镜检藻种)。


2. 施肥调控技巧

绿藻或硅藻促进:使用“氮磷硅复合肥”(尿素:过磷酸钙:硅酸钠 = 3:1:2)。

抑制蓝藻:高温期改用腐植酸钾(2kg/亩)替代磷肥,降低PO₄³⁻浓度。

碳源补充:定期泼洒糖蜜(1kg/亩)或葡萄糖,维持C:N大于10:1。

微生物制剂:使用枯草芽孢杆菌(100g/亩)分解大分子有机物,减少甲藻的营养来源。

藻种竞争:定期接种小球藻浓缩液(5L/亩),建立优势种群。


服务热线:

0371-56656886

地址:郑州市大学科技园西区
邮箱:

Copyright © 2023 郑州瑞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
豫ICP备16000761号-1